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学动态

“三同”调研报告——庄河市吴炉镇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及家庭情况

时间:2016-11-15 信息来源:教务处 作者:青干班

▲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课题组

     成员:肖明明、何毅、李巨、王岩、刘皓、曲华锋、赵梦莅、于佳卉、刘丹、刘畅

 

、基本情况

(一)吴炉镇基本概况

吴炉镇政府设在吴炉村。全镇辖14个行政村,161个居民小组。截至2015年年末,吴炉镇有户籍居民11040户,36825人,其中男性18759人,女性18066人,有农业人口34356人。2015年,吴炉镇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36亿元,完成规模工业产值62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0元。

据统计,2015年吴炉镇全镇在校学生1683人,其中中学生558人,小学生889人,幼儿园幼儿236人。庄河三中是全镇唯一的一所中学,共有12个班级,在编教师80人,为庄河市体育特长学校;全镇共设小学七所,中心小学一所、村级小学六所,在编教师105名;全镇设有中心幼儿园及十所村级幼儿园,共有教师27人。

目前,吴炉镇已经全面实施中小学“两免一补”工作,深化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合并了平山小学和榆树房小学。注重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提高到87%,学前教育荣获省先进单位;强化小学教育,小升初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年度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强化素质教育,初升高入学率达到85%;强化体育教学,全力打造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名校。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远程教育有了新发展。2015年,为改善教学环境,吴炉镇投入30万元资金,实施危旧校舍改造工程,全面修缮中小学校舍门窗,投资1000多万元的三中食堂、塑胶操场改造等工程也已启动。

(二)吴炉镇留守儿童情况分析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留守儿童”标准定义为:具有当地农村户籍,年龄在0至14周岁,父或母一方不在身边在外时间每年超过3个月的儿童。

以此为标准,调研组在吴炉镇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对吴炉镇留守儿童档案进行了梳理。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时间不固定,具有周期性特点,目前基层妇联对留守儿童数据采用动态档案管理。据统计,2015年,吴炉镇留守儿童建档数为1260人,约占吴炉镇适龄儿童总数的74%。

调研组对吴炉镇留守儿童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留守儿童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1.低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依据吴炉镇留守儿童统计数据:学龄前儿童,即年龄≤6岁的留守儿童62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2%;小学学龄儿童,即年龄在6周岁至12周岁之间的儿童有520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1.3%;中学学龄童,即年龄≥12周岁的儿童有120名,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5%,以此计算,吴炉镇小学及以下留守儿童占总人数的90%以上。

2.留守儿童与家庭收入相关性较低。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并非普遍偏低。据了解,2015年吴炉镇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5400元,留守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至30000人不等。统计数据显示,人均收入大于15000元,即高于全镇平均水平的留守儿童家庭约61户,占总数的4.7%,经济原因并非留守儿童产生的唯一原因。

3.留守儿童多与隔代老人共同居住。依据吴炉镇留守儿童统计数据:吴炉镇留守儿童多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居住,1260名登记在册的留守儿童中,单独与父亲居住的仅80名,占总人数的6.3%,单独与母亲居住的为320名,占总人数的25.2%,其余约70%的留守儿童均为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人共同居住。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虽然定义为父或者母一方单独打工,但实际情况是,留守儿童父母多同时外出打工,多为隔代长辈看管。

(三)吴炉镇留守儿童帮扶政策现状

留守儿童成长乐园是目前吴炉镇留守儿童管理的一大特色。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近年来,大连市妇联、大连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和庄河市妇联相继在庄河市建设留守儿童成长乐园7所。留守儿童乐园有标志、有留守儿童档案、有制度、有设施、有志愿者队伍、有活动,教育课堂、科普乐园、成长空间、心灵驿站、运动天地五个功能区划分清晰,并有专职教职老师给孩子们上书法、绘画、舞蹈等兴趣班的课程,且对乐园内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造册,及时变更留守儿童档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并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

以位于吴炉镇英华村的大连东达阳光儿童成长乐园为例,开展活动以来,年均活动在50次左右,服务留守儿童1200人次。主要开展生活关爱、学习辅导、心理硫导和品德教育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们学知识、长见识,体验到成长乐园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上述活动对留守儿童均为免费开展。

经多方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吴炉镇已构建了集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资助和家庭教育指导为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2016年6月“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在志愿者们的爱心奉献下,留守儿童成长乐园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快乐天地,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关爱和快乐,体验到了奉献和感恩。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大多由老一辈进行照料,或者寄托在其他亲戚家里,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监护者往往缺乏营养知识,缺乏对营养的正确态度,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教育问题。孩子的成长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框架教育体系中进行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会出现诸多变化因素:比如思想的变化,心理、生理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变化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而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加上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回家,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不可能完全替代父母,很难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稚嫩柔弱,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外界潜在危险不设防,对人身不法侵害难抗拒,正处于最需要保护的时期,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而监护人的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又缺乏安全意识,自我防护能力弱,经常成为不法分子侵犯的对象。

五是社会关爱不足问题。与父母的分离,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导致形成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造成这些感情脆弱、悲观消极、缺乏应有自信;有的敏感、多疑、愤世嫉俗、暴躁易怒、形成较强逆反心理,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很少有人会真正的给予扶助和关怀。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只能依赖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并发展自己。于是,这些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道德上的缺陷,产生一些不良行,触犯了社会规范,容易走上歧路。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制定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上述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在城乡发展暂不均衡的当前,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作为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吴炉镇“关工委”制度即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综合治理体系,各村均在村委会指导下设立“关工委”,关工委设主任、常务副主任,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落实各项工作,建议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请示汇报制度、走访调研制度、备课试讲制度、文件管理制度以及总结奖励制度等六大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此外,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建立一套科学、可查、共建共享的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留守儿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

三是在城乡两级互动,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在农村,但是接纳大量务工人员的城市也是解决留守儿童的重要节点。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查阅了相关文件。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即是在相关文件已出台13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城市,受限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投入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更为严格的中高考报考制度,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在对待留守儿童问题上,不应仅从农村着力,还应在城市一端加强教育投入,降低随迁子女就读门槛,方能有效降低留守儿童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是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

五是学校、家长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单靠学校或家长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需要学校和家长联动。在学校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在家长方面,家长学校制度应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相信在立法机构、城乡政府、社区、家长、学校、志愿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得到有效保障,留守儿童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附件列表:

云学习

触屏版